幣圈崩盤启示录:99%项目注定归零,只有XXX才能活下去!
加密貨幣的零和注意力遊戲:一場流動性與生存的殘酷考驗
當流量不再是王道:解析加密資產流動性崩盤的真相
還記得 2021 年的加密盛世嗎?那時,隨便一個阿貓阿狗發行的代幣,似乎都能輕鬆募集到天文數字的資金。每個加密資產平均坐擁 180 萬美元的穩定幣流動性,簡直是躺著也能賺錢的時代。然而,好景不長,當時間來到 2025 年 3 月,同樣的指標卻像跳樓一樣,直接崩到只剩 5500 美元!這可不是小打小鬧的調整,而是整個行業生態的劇烈震盪。
這張圖表,赤裸裸地揭示了加密領域正在上演的“零和注意力遊戲”。 想像一下,一個原本就不大的蛋糕,現在要切成幾千萬份,每個人能分到的自然少得可憐。代幣數量爆炸式增長,突破 4000 萬大關,但穩定幣的總量卻沒有顯著提升。這意味著,新增的項目都在搶奪存量資金,誰能吸引眼球,誰就能多分一杯羹,而大多數項目則只能在夾縫中苟延殘喘。
穩定幣流動性:資本寒冬下的掙扎
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種“注意力經濟”正在加劇加密項目的兩極分化。那些原本就缺乏創新,只會蹭熱度的項目,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,更容易走向崩盤。社群變得渙散,用戶參與度直線下滑,整個生態陷入惡性循環。
別再迷信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那一套了。在加密世界,短暫的關注度不僅不能帶來增長,反而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沒有實際的現金流支撐,再多的炒作也只是曇花一現。一旦熱度消退,資金就會像無情的潮水般退去,留下滿地狼藉。所以,別再天真地認為,只要發個幣、建個群,就能坐等財富自由了。真正的考驗,才剛剛開始。
收入:加密項目發展的生命線,估值的真正錨點
告別空投依賴症:構建可持續的社區生態
太多項目還停留在 2021 年的原始思維:搞個 Discord 群,撒點空投糖果,然後就指望用戶每天喊 “GM”(Good Morning)來維持熱度。這種模式,說白了就是“一錘子買賣”。空投一結束,用戶跑得比兔子還快,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留下來的理由!這就像在沙灘上蓋房子,看似熱鬧,實則不堪一擊。
問題的癥結在哪裡? 缺乏真正的價值支撐!那些只靠炒作和 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錯失恐懼症)吸引來的用戶,註定是過客。只有建立起穩定的收入來源,才能讓項目真正“活”起來,才能吸引並留住那些認可你價值的用戶。
以太坊的特例:當老牌勁旅遭遇新興挑戰者
當然,凡事都有例外。像以太坊這樣的“老大哥”,已經建立起龐大且黏性十足的生態系統,似乎並不需要額外的收入來維持運營。驗證者的獎勵主要來自每年約 2.8% 的通膨,但 EIP-1559 的手續費銷毀機制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種通膨。只要銷毀量和收益能夠維持平衡,ETH 持有者就能避免資產被稀釋的風險。
然而,這種“躺贏”的模式,並不是每個項目都能複製的。 以太坊的成功,是建立在多年積累和不斷創新的基礎上的。 對於那些羽翼未豐的新項目來說, 照搬以太坊的模式,無異於 самоубийство (自殺)。
新項目的生存法則:盈利能力是王道
想像一下,你是一個初創團隊,手裡只有 20% 的代幣在流通,還在苦苦尋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。這種情況下,你和一家傳統的創業公司沒有任何區別! 你需要盈利,你需要證明自己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,才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,才能在這個殘酷的市場中生存下去。
別再抱著“區塊鏈改變世界”的空想了。在加密世界,最終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。沒有收入,就沒有發展;沒有盈利,就沒有未來。 那些只會講故事、畫大餅的項目,終將被市場淘汰。
協議的生命週期:從探索者到巨頭的演進之路
加密項目,就像生物一樣,有生老病死。它們處於不同的成熟階段,每個階段對收入的需求、對價值的分配策略,都截然不同。搞清楚自己在哪個階段,才能對症下藥,避免走彎路。
探索者: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生機
這些項目,就像剛出生的嬰兒,步履蹒跚,充滿不確定性。它們通常採用中心化治理,生態系統脆弱,更注重實驗,而非盈利。即使有收入,也往往是波動且不可持續的,更多反映市場投機行為,而非用戶的真實需求。它們的生存,往往依賴於激勵措施、補助金,甚至是風險投資。
想想 Synthetix 和 Balancer 這樣的項目,它們已經存在了大约 5 年,每周收入在 10 萬到 100 萬美元之間波動。偶爾出現一些激增,但很快又回落。 這種劇烈的波動,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。 这并不是失敗的迹象,而是探索的必經之路。 關鍵在於,這些團隊能否將實驗轉化為可靠的使用場景,能否找到真正的“殺手級應用”。
攀登者:在增長與鞏固之間尋找平衡
“攀登者”,就像青少年,充滿活力,但也面臨著各種挑戰。它們的年收入通常在 1000 萬到 5000 萬美元之間,逐漸擺脫了對代幣發行的依賴。治理結構趨於成熟,關注點也從單純的用戶獲取,轉向長期用戶留存。與“探索者”不同,“攀登者”的收入,已經能夠在不同週期中證明需求的客觀存在,而不僅僅是由一次性炒作驅動。同時,它們正在進行結構性演變——從中心化團隊向社區驅動的治理轉型,並多樣化收入來源。
“攀登者”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靈活性。它們積累了足夠的信任,可以嘗試分配一部分收入,例如進行收入分成或回購計劃。但與此同時,它們也面臨失去發展勢頭的風險,尤其是在過度擴張,或未能加深護城河時。與“探索者”的首要任務是生存不同,“攀登者”必須做出戰略權衡:是選擇增長還是鞏固?是分配收入還是再投資?是專注核心業務還是分散布局?
這個階段的脆弱性,不在於波動,而在於賭注變得真實可見。
這些項目面臨最艱難的抉擇:如果過早分配收入,可能會阻礙增長;但若等待過久,代幣持有者可能會失去興趣。 如何在增長與分配之間找到平衡,是“攀登者”必須面對的終極考驗。
巨頭:穩健盈利,分配價值的底氣
像 Aave、Uniswap 和 Hyperliquid 這樣的項目,已經跨越了門檻,成為真正的“巨頭”。它們能夠產生穩定的收入,擁有去中心化的治理,並受益於強大的網絡效應。這些項目不再依賴通膨型代幣經濟學,已經擁有牢固的用戶基礎和經過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。
這些“巨頭”,通常不會嘗試“包攬一切”。Aave 專注於借貸市場,Uniswap 主導現貨交易,而 Hyperliquid 正在構建一個以執行為核心的 DeFi 堆棧。它們的強大,來源於可防禦的市場定位和運營紀律。
大多數“巨頭”,在各自領域內都是領導者。它們的努力,通常集中在“擴大蛋糕”——即推動整個市場增長,而不是單純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。
這些項目,是可以輕鬆進行回購,並且仍能維持多年運營的類型。 儘管它們無法完全免疫波動,但擁有足夠的韌性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。 它們就像参天大樹,經歷過風吹雨打,依然屹立不倒。
季節性玩家:曇花一現的繁榮,難以持續的輝煌
“季節性玩家”,是最引人注目,但也最脆弱的類型。它們的收入,可能在短時間內與“巨頭”匹敵,甚至超過“巨頭”,但這些收入,主要由炒作、投機,或短暫的社交趨勢推動。
例如,像 FriendTech 和 PumpFun 這樣的項目,能夠在短時間內製造巨大的參與度和交易量,但很少能將這些轉化為長期的用戶留存,或持續的業務增長。
這類項目,並非本質上不好。有些可能會調整方向,並實現進化,但大多數只是依靠市場勢頭的短期遊戲,而非構建持久的基礎設施。 它們就像煙花,綻放時絢麗奪目,但轉瞬即逝。
從公開市場汲取智慧:加密項目如何進行價值分配?
公开股票市場,提供了有益的類比。年輕的公司,通常會將自由現金流再投資,以實現規模化;而成熟的公司,則通過分紅或股票回購,來分配利潤。 這是企業發展的自然規律,加密項目也應該遵循。
上圖展示了公司如何分配利潤。 隨著公司成長,進行分紅和回購的公司數量都會增加。 這說明,價值分配策略,應該與企業的發展階段相匹配。
加密項目,可以從中學習。 “巨頭”應該進行利潤分配,而“探索者”,則應注重保留和復利增長。 但並非每個項目,都清楚自己屬於哪個階段。 太多項目,盲目追求短期利益,忽視了長遠發展,最終只能淪為市場的炮灰。
穩定幣 vs. DeFi:類比傳統行業的啟示
行業特性,同樣重要。 類似公用事業的項目(例如穩定幣),更像是消費必需品:穩定且適合分紅。 這是因為這些公司,已經存在很長時間,需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測的。 公司往往不會偏離前瞻性指引或趨勢。 可預測性,使得它們能夠與股東持續分享利潤。
而高增長的 DeFi 項目,則更像科技行業——最佳的價值分配方式,是靈活的回購計劃。 科技公司通常具有更高的季節性波動。 大多數情況下,其需求不像一些更傳統行業那樣具有可預測性。 這使得回購,成為分享價值的首選方式。
如果一個季度或年度表現優異? 通過回購股份,將價值傳遞出去。 這種方式,既能激勵團隊,又能回饋投資者,還能保持公司的靈活性。 相比之下,穩定幣項目更適合分紅,因為其收入來源更加穩定,可預測性更強。
分紅與回購:加密項目價值分配的雙刃劍
分紅和回購,是企業回饋股東的兩種主要方式,但在加密世界,它們的適用性和風險,卻大相徑庭。
分紅,就像結婚,具有粘性。一旦承諾支付分紅,市場就會期望其保持一致性。如果某個季度業績不佳,無法按時分紅,股價很可能會應聲下跌。 因此,分紅更適合那些收入來源穩定、可預測性強的項目,例如穩定幣。
相比之下,回購,就像約會,更加靈活,允許團隊根據市場周期或代幣被低估的情況,來調整價值分配的時機。 從 20 世紀 90 年代的約 20% 利潤分配佔比,到 2024 年的約 60% ,回購在過去幾十年中迅速增長。 從美元金額來看,自 1999 年以來,回購的規模就已經超過了分紅。
回購的誘惑與風險:警惕內部人士的暗箱操作
然而,回購也存在一些弊端。 如果溝通不當或定價不合理,回購可能會將價值從長期持有者,轉移到短期交易者手中。 此外,治理機制需要非常嚴密,因為管理層通常有諸如提升每股收益(EPS)等關鍵績效指標(KPIs)。 當公司用利潤回購流通中的股份(即未償還股份)時,會減少分母,從而人為地擡高 EPS 數據。 這種做法,短期內可以提升股價,但長期來看,可能會損害公司的價值。
在加密世界,回購的風險,更加突出。 由於缺乏監管,以及信息不透明,管理層很容易利用回購來操縱市場,或者將價值轉移到自己手中。 例如,管理層可以提前知道回購計劃,然後大量買入代幣,等回購消息公佈後,再高價賣出,從中牟利。
良好回購的三大要素:資產儲備、估值邏輯、透明機制
分紅和回購,各有其適用場景。 然而,如果缺乏良好的治理,回購可能會悄悄地讓內部人士獲益,而社區卻因此受損。 因此,在進行回購之前,項目方必須確保以下三大要素:
- 強大的資產儲備: 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回購計劃,避免影響項目的正常運營。
- 深思熟慮的估值邏輯: 基於對項目價值的合理評估,確定回購的價格和數量,避免高價回購,損害股東利益。
- 透明的報告機制: 公开披露回購計劃的細節,包括回購的時間、價格、數量,以及資金來源,接受社區的監督。
如果一個項目缺乏這些條件,它可能仍然需要處於再投資階段,而不是進行回購或分紅。 切記,價值分配,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 真正的目的是,為了項目的長期發展,以及所有持有者的共同利益。
領先項目的實踐:Jupiter、Aave、Hyperliquid 的案例分析
讓我們看看,加密世界的一些領先項目,是如何進行價值分配的。 這些案例,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。
@JupiterExchange: 在代幣發布時,明確表示不直接分享收入。在用戶增長 10 倍、擁有足以維持多年運營的資金儲備後,他們推出了“Litterbox Trust”——一種非托管的回購機制,目前持有約 970 萬美元的 JUP 代幣。 這種做法,體現了謹慎的態度。 他們先專注於增長,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,然後才考慮回饋社區。
@aave: 擁有超過 9500 萬美元的資產儲備,通過一個名為“Buy and Distribute”(購買與分配)的結構化計劃,每周分配 100 萬美元用於回購。 這一計劃,是在經過數月的社區對話後推出的。 Aave 的做法,體現了對社區的尊重。 他們充分聽取社區的意見,才制定了回購計劃。
@HyperliquidX: 更進一步,其收入的 54% 用於回購, 46% 用於激勵流動性提供者(LPs)。 迄今為止,已回購超過 2.5 億美元的 HYPE 代幣,完全由非風險投資資金支持。 Hyperliquid 的做法,體現了對代幣價值的信心。 他們積極回購代幣,提升了代幣的稀缺性,並激勵了流動性提供者。
穩健的財務基礎是價值分配的前提
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什麼? 它們都在確保財務基礎穩固之後,才開始實施回購計劃。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。 如果一個項目連生存都成問題,就談不上價值分配。 價值分配,應該是錦上添花,而不是雪中送炭。
缺失的一環:投資者關係(IR)——建立信任的基石
加密行業,一直標榜透明性,但很多時候,這種透明性,只是一種口號。 大多數項目,只在有利於自身敘述時,才會公開數據。 這種選擇性的透明,其實是一種偽透明。
要建立真正的信任,需要更深層次的透明。 投資者關係(IR),應該成為核心基礎設施。 項目需要分享的,不僅是收入,還包括支出、資金儲備(runway)、資產儲備策略,以及回購執行情況。 只有這樣,才能建立對長期發展的信心。
信息透明:打破加密行業的數據迷霧
這裡的目標,並不是宣稱某種價值分配方式,是唯一正確的,而是承認分配方式,應與項目的成熟度相匹配。 而在加密領域,真正成熟的項目,仍然罕見。
太多項目,還在尋找自己的立足點。 但那些做對了的項目——擁有收入、策略和信任的項目——有機會成為這個行業急需的“教堂”(長期穩健的標杆)。 它們可以為其他項目,提供學習的榜樣,引導整個行業,走向更加成熟和穩健。
IR 的理想範本:季度報告、儲備儀表盤、回購記錄、代幣分配、鏈上驗證
強大的投資者關係,是一種護城河。 它能夠建立信任,減輕市場低迷時期的恐慌,並保持機構資本的持續參與。 一個好的 IR 團隊,不僅要精通區塊鏈技術,還要懂得金融和溝通。
理想的 IR 實踐,可能包括:
- 季度收入與支出報告: 詳細披露項目的收入來源、支出結構,以及盈利能力。
- 實時資產儲備儀表盤: 公開展示項目的資產儲備情況,包括穩定幣、其他加密資產,以及法幣。
- 執行回購的公開記錄: 記錄每次回購的時間、價格、數量,以及資金來源。
- 清晰的代幣分配與解鎖計劃: 披露代幣的分配情況,包括團隊、投資者、社區,以及未來的解鎖計劃。
- 對補助金、薪資和運營支出的鏈上驗證: 將補助金、薪資和運營支出,記錄在區塊鏈上,接受公開驗證。
打造加密世界的“教堂”:長期穩健的標杆
如果我們希望代幣,被視為真正的資產,它們需要開始像真正的企業一樣,進行溝通。 加密行業,需要擺脫野蠻生長的狀態,走向規範化和專業化。 強大的投資者關係,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一步。 只有建立起信任,才能吸引更多的機構投資者,才能推動整個行業,走向更加成熟和穩健的未來。 那些能夠做到信息透明的項目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成為加密世界的“教堂”,引領行業的發展方向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