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银行A股垫底:业绩雪崩、风控失守,昔日优等生掉队之谜

author 阅读:13 2025-05-21 11:08:01 评论:0

厦门银行的A股垫底:一场意料之外的尴尬

谁能想到,曾经也算得上福建银行业翘楚的厦门银行,如今竟沦落到A股上市城商行中的垫底位置?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头衔,而是一种赤裸裸的窘境。遥想当年,厦门银行也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,如今这般境地,实在令人唏嘘。

从领头羊到垫底:谁扼住了厦门银行的咽喉?

数据是冰冷的,却也是最真实的。2025年一季度城商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榜单上,江苏银行以223亿和97亿的亮眼成绩遥遥领先,风光无限。而另一端,厦门银行的名字却显得格外刺眼:营收仅12.14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18.42%;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可怜的6.45亿元,同比下降14.21%。这种断崖式的下滑,不仅表明厦门银行在营收和盈利能力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,更预示着其发展战略可能出现了严重偏差。不禁要问,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家银行如此迅速的衰落?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,还是自身经营策略的失误?亦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?要找到答案,恐怕需要更深入的剖析。

业绩雪崩的真相:利息与非息收入的双重绞杀

厦门银行的业绩下滑,绝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这两大支柱同时崩塌的结果。想象一下,一棵树如果失去了主干和重要的枝桠,还能屹立多久?对于银行来说,利息收入就像主干,非息收入则是那些提供额外养分的枝桠。如今,这两者都遭受重创,厦门银行的困境可想而知。

息差收窄的慢性侵蚀:LPR与负债成本的博弈

利息净收入是厦门银行的核心命脉,占比超过70%。然而,2025年一季度,净息差的收窄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了0.46亿元,这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,隐藏着一场激烈的博弈。一方面,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持续走低,叠加存量贷款重定价的效应,直接压缩了资产端的收益空间。银行放出去的贷款,利息越来越薄,就像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。

另一方面,负债端成本却呈现出刚性。尽管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,但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并未改变,这意味着银行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来吸引储户。这种负债端优化滞后于资产端收益下滑的局面,无疑加剧了息差收窄的困境。2024年,厦门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至1.06%,在A股上市银行中垫底,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这就像一个天平,一端在拼命加重,另一端却无力支撑,最终失衡。

非息收入的断崖式下跌:投资失利与手续费的困境

如果说利息收入的下滑是慢性侵蚀,那么非息收入的暴跌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。2025年一季度,投资类业务收益同比减少2.03亿元,这直接导致了营收的下滑。具体来说,债券市场利率的上行导致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,厦门银行持有的债券类资产估值普遍承压。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,让银行在债券市场的投资血本无归。

与此同时,理财业务、代销保险等中间业务收入也持续低迷。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9.97%,2025年一季度仍未见改善。这意味着银行在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方面遭遇了瓶颈,无法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依赖。这就像一个运动员,只会一种技能,一旦这种技能失效,就失去了竞争力。

资产质量的警报:不良贷款率背后的暗流涌动

仅仅盯着那0.74%(2024年末数据)的不良贷款率,就以为厦门银行风平浪静? Too naive! 别被这数字游戏蒙蔽了双眼。2025年一季度,不良贷款余额像脱缰的野马,激增19.25%至18.03亿元,不良率也跟着攀升至0.86%。拨备覆盖率更是从391.94%骤降至313.57%。这就像平静的海面下,暗流涌动,随时可能掀起滔天巨浪。

关注类贷款的幽灵:潜在风险的积聚

不良贷款是已经暴露的风险,而关注类贷款,则是潜伏的危机。截至2024年9月末,厦门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较2023年末翻倍至60.14亿元,占比从1.43%飙升至2.92%。这意味着,有越来越多的贷款,已经出现了还款困难的苗头,稍有不慎,就会滑入不良的深渊。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可能落下。

房地产贷款的泥潭:谁在裸泳?

近年来,房地产行业风雨飘摇,不少银行都因此“踩雷”。厦门银行也没能幸免,曾多次与阳光城、恒大等问题房企扯上关系。截至2024年6月末,其房地产贷款余额高达84.37亿元,虽然占比仅为3.96%,但相关诉讼和减值风险却在持续发酵。这意味着,厦门银行的资产质量,正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的拖累。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 厦门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上的风险控制,显然还有待加强。

战略失焦与暴雷企业的共振:内忧外患下的厦门银行

厦门银行的困境,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一方面,自身战略转型迟缓,过度依赖传统模式;另一方面,又不幸与一些“暴雷”企业产生关联,加剧了风险。这就像一艘航行在风暴中的船,自身结构存在缺陷,又遭遇了外部的撞击,处境岌岌可危。

传统模式的依赖症:息差主导下的脆弱性

长期以来,厦门银行的战略重心都放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上,非息收入占比不足30%,远低于江苏银行等竞争对手。这种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深化的背景下,显得尤为脆弱。想象一下,如果一个企业只靠一种产品赚钱,一旦市场发生变化,就会立刻陷入困境。厦门银行就是如此,对息差的过度依赖,让其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难以自拔。

更糟糕的是,即使在非息收入方面,厦门银行也缺乏稳定性。2024年,非息收入中,投资收益占比大幅波动,依赖市场环境,缺乏可持续性。这意味着,银行的盈利能力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脸色,而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。

数字化转型的迟暮:科技赋能的缺席
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。然而,与青岛银行、江苏银行等相比,厦门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、场景化服务及线上化转型上进展缓慢。青岛银行可以通过“苏银e链”等数字化产品提升供应链金融效率,而厦门银行却尚未形成类似的优势。这就像一个在信息时代仍然使用算盘的人,效率低下,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。

暴雷企业的余震:连锁反应的加剧

厦门银行与高风险房企的关联,无疑加剧了其资产质量的压力。阳光城诉讼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2022年,厦门银行因3.65亿元借款纠纷起诉阳光城控股股东,但质押股票市值仅3亿元,难以覆盖本息。此类案件不仅导致直接损失,还消耗大量风控与法律资源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由于一些企业经营恶化,被划入关注类,导致厦门银行需要计提更多拨备,进一步侵蚀利润。这就像多米诺骨牌,一个倒下,就会引发连锁反应。

冰火两重天:城商行格局中的马太效应

2025年一季度,城农商行业的业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,用“冰火两重天”来形容毫不为过。有的银行高歌猛进,赚得盆满钵满,有的银行则深陷泥潭,苦苦挣扎。这种分化,并非偶然,而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,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,这就是残酷的马太效应。

业务结构的鸿沟:江苏银行的进击与厦门银行的退守

江苏银行以223.04亿元的营收(同比+6.21%)领跑城商行,而厦门银行的营收降幅却高达18.42%,成为表现最差的城商行。这种差异,很大程度上源于业务结构的差异。江苏银行通过优化资产配置、提升零售及科技金融占比,实现了息差的边际改善。而厦门银行则因过度依赖传统业务,陷入了被动。这就像两支队伍,一支积极调整战术,不断创新,另一支则固守陈规,最终被时代所抛弃。

区域经济的掣肘:福建的困境与长三角的优势

除了自身经营策略的差异,区域经济的支撑力也对银行的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。江苏银行深耕长三角经济高地,受益于该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。而厦门银行所在的福建省,则面临着房地产调整和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。这就像两棵树,一棵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,阳光充足,另一棵则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,饱受风雨侵蚀,命运自然截然不同。

创新乏力与监管重压:厦门银行的短板效应

将厦门银行放在城商行的坐标系中审视,它的短板就暴露得更加明显。与青岛银行、常熟农商行等佼佼者相比,厦门银行的差距绝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,更体现在创新能力、科技应用以及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。这些短板,就像一个个沉重的镣铐,限制了厦门银行的发展。

产品创新的贫瘠:同质化竞争的泥淖

当青岛银行推出“院易融”、“诊易融”等场景化产品,精准切入医疗金融领域时,厦门银行的产品创新却显得乏善可陈。尽管厦门银行一直强调对台服务,但其产品同质化严重,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这就像一个只会模仿别人,而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,永远无法成为大师。

科技赋能的缺失:效率提升的瓶颈

当江苏银行通过“科创e贷”等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效率时,厦门银行的科技投入尚未转化为业务增长点。这意味着,厦门银行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方面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这就像一个仍然使用传统工具的工人,效率低下,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
内控失效与管理层动荡:信任危机的漩涡

近年来,厦门银行因信贷违规、消保不力等问题屡遭监管处罚。2023年因23项违规被罚764.6万元,2024年漳州分行再领186万元罚单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管理层频繁变动(如2025年换帅)延缓了战略执行,加剧了市场对其稳定性的担忧。这就像一艘漏水的船,不仅面临着外部风浪的威胁,内部也问题重重,随时可能沉没。

东方系贷款泥潭:风控失守的代价

厦门银行与银祥集团及东方系的贷款纠纷,就像一颗埋藏已久的定时炸弹,终于在2024年引爆。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厦门银行在信贷风控方面的严重缺陷,也给其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要知道,金融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风险控制能力,一旦风控失守,后果不堪设想。

4.19亿贷款的暗雷:抵押物与担保的虚幻

厦门银行对银祥集团及东方系的贷款,虽然设置了“抵押+担保”双重保障,但实际上,这些保障措施却显得苍白无力。东方集团已因财务造假被立案并面临退市,银祥油脂也被多家银行起诉。这意味着,抵押物的价值可能因市场波动或司法处置难度而缩水,而担保方的连带清偿能力也存在疑问。这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,看似坚固,实则不堪一击。

市场信心的崩塌:品牌声誉的折损

这起贷款纠纷,无疑给厦门银行的市场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。银祥油脂曾是厦门银行制造业贷款的第一大客户,长期合作却未能及时识别其关联风险,这引发了市场对厦门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质疑。此外,诉讼案件频发(2020-2024年累计382件)也加剧了投资者对其合规性和资产质量的担忧,导致其股价长期低迷,较上市高点缩水超过60%。这就像一个明星,一旦爆出丑闻,形象就会一落千丈。

拷问厦门银行:区域依赖与结构性缺陷

如果将厦门银行放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,我们会发现,其所面临的困境,并非仅仅是经营管理上的问题,更是根植于区域经济结构和自身业务结构中的深层缺陷。这些缺陷,就像基因里的缺陷,如果不加以改变,就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。

区域经济的捆绑:福建楼市与台海风云

厦门银行业务高度集中于福建省(占比超60%)和重庆市,而福建省近年受房地产调整和台海局势影响较大。厦门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84.37亿元(占贷款总额3.96%),虽比例不高,但多次“踩雷”房企(如阳光城、恒大),这充分说明,区域经济对特定行业的依赖,放大了银行的风险敞口。银行的命运,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
客户结构的短板:中小企业与台商的依赖

厦门银行的对公业务,主要聚焦于地方中小企业和台商客户。虽然台企客户贡献了12.4%的对公存款,但此类客户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,在经济下行期,容易引发不良贷款的攀升。2024年,厦门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从1.43%升至2.92%,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中小企业客户风险信号增多。客户结构单一,导致银行的抗周期能力较弱,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。

合规风险的暴露:罚单背后的内控漏洞

2023年,厦门银行因23项违规被罚764.6万元(涉及消保、反洗钱等),2024年漳州分行再领186万元罚单。这些罚单,暴露了厦门银行在内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。合规问题频发,不仅会增加银行的合规成本,还会削弱客户的信任,对银行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内控就像堤坝,一旦出现漏洞,就会导致风险的蔓延。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